2025年4月,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高達 145% 的關稅,同時對全球75個國家加徵「對等關稅」——包含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台灣企業熱門設廠地區,一律暫時性課以 10% 關稅,為期90天。這場全面升級的貿易衝突不僅加劇了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焦慮,也讓許多台灣企業重新思考:「東南亞,現在還值得佈局嗎?」

身為多年深耕東南亞市場的團隊,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說明,為何東南亞雖受衝擊,但反而正是佈局的關鍵時機

美國關稅升溫:全球產業重新洗牌

2025年4月2日,川普政府以「中國未能履行公平貿易承諾」為由,將原本針對中國部分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全面擴大,稅率一舉拉升至145%,幾乎涵蓋所有電子、機械、通訊、零組件、半導體與AI相關產品。

緊接著,美國再宣布將對全球75個國家(包括東南亞)課徵暫時性10%關稅,並稱此舉「為保障美國勞工與產業利益」。雖然美方宣稱為期僅90天,但也意味著即使避開中國,東南亞也不再是免稅避風港

這對仰賴東南亞作為生產基地或市場的企業造成明顯衝擊。然而,我們必須注意,美國關稅打擊的對象,仍是「出口美國」的商品,而非在地市場。

市場需求仍在,區域機會反而浮現

東南亞仍擁有無法忽視的「三大優勢」:

1. 在地消費需求快速上升

根據東協秘書處資料,2025年東協10國合計GDP突破 4 兆美元,中產階級人數預估超過 3.5 億人。其中:

  • 越南電商年增長超過20%
  • 泰國冷鏈物流產值突破50億美元
  • 印尼資安解決方案採購年成長18%以上

台灣廠商參展的目的不再只是「出口轉單」,而是搶進當地消費、工業升級、政府標案等新市場

2. 供應鏈多元化仍在進行中

美國以「去中化」為名,要求全球品牌供應鏈遷離中國。蘋果、Google、戴爾、NVIDIA 早已在越南設新廠。根據彭博報導,台灣也有超過200家零組件廠商將產能部分轉往泰國、馬來西亞。

即使東南亞也被課稅,台灣廠商若能搶先卡位,仍有機會成為全球品牌在地供應商

3. 區域自貿與內需市場為保險機制

東協內部的RCEP、ASEAN+1等多邊自貿協定,仍維持東南亞之間的低關稅流通環境。此外,許多台商早已在當地成立分公司、取得內銷執照,轉內銷而非出口,是當前新策略

為何參展東南亞,現在更應該做?

在產業變動期,展會仍然是企業最有效的市場落地工具,原因如下:

1.快速掌握當地市場需求

與經銷商、通路直接面對面談合作,遠比靠網路資訊或仲介更精準。

2.展示在地誠意與投入

在不確定時期,能夠親自參與展會、展出產品的企業,更容易取得客戶信任。

3.搶佔區域供應鏈節點

參展不只是找訂單,更是搶先讓當地政府、開發商、品牌業主認識你,未來一旦有大型專案、補助、標案,才會納入考量。

建議:策略微調,區域佈局+長期培養

既然已無絕對「避稅天堂」,佈局東南亞不再是單純節稅策略,而應轉為:

  • 建立長期在地化經營能力
  • 整合解決方案而非單一產品銷售
  • 參與區域型B2B展會,強化品牌形象

以資安、科技與冷鏈產業為例,不少台灣企業已開始與當地電信業、政府部門或連鎖物流商進行合作,這些合作從參展開始建立信任

結語:不是「要不要去」,而是「用什麼方式去」

這波全球性關稅壓力下,真正具備韌性的企業,並非一味迴避市場,而是懂得調整參與方式,找到新的切入點。

東南亞雖然暫時也遭遇關稅壓力,但其經濟基本面穩健、區域市場持續擴張、供應鏈正重組,對台灣企業而言,正是深化在地連結、搶占先機的黃金窗口期。